提出人體有血液、粘液、黃膽汁、黑膽汁四種體液組成,由于組成的比例不同,因而有不同的體質。如某種體液比例失調,人就患病,體液失調有過多和不足之分,故疾病就有不同類型。此后到1935年E甫洛夫分神經類型為止,已不下30余種。二千多年來,醫學家們一直在探討著這人類的體質問題,但至今對體質的本質知之甚少。
有關體質理論問題,我國早在《內經》中即有論述,迄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它不僅注意到個體的差異性,并對人體類型作了若干分類,它以其獨特的理論貫穿在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方面,對后世醫學產生了重大影響。但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由于論述零散,后人又缺乏系統整理,尚未成為一門獨立學說。而近年在整理中醫理論時,一般只提及陰陽五行學說、臟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等,中醫體質學說的概念則有我們于1978年比較明確地提出,匡氏則從病理角度首先提出體質病理學研究,均受到醫學界的重視。
中醫體質辨識學說:將以中醫理論為依據,比較系統地論述人的體質生理、體質的分類及理論,形成不同體質的諸種因素,體質與發病,體質與辨證治療,以及對今后探討體質的意見等問題,使之成為中醫基礎理論中的一門新的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