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體質辨識“治未病”
中醫體質辨識是判斷中醫體質分類的標準化工具,是在中醫體質理論指導下,以問詢錄入的方式,采集居民健康信息;通過對9種體質分值的結果分析來判斷體質類型。主要應用于各級醫療機構進行中醫體質檢測。中國人的體質分為9種,既平和體質、氣虛體質、陽虛體質、陰虛體質、痰濕體質、濕熱體質、氣郁體質、血瘀體質和特稟體質,其中健康的平和性體質約占33%,而其他8種偏頗體質約占到了67%。
中醫體質辨識,即以人的體質為認知對象,從體質狀態及不同體質分類的特性,把握其健康與疾病的整體要素與個體差異的手段,從而制定防治原則,選擇相應的治療、預防、養生方法,進行“因人制宜”的干預。了解、辨識每個人屬于什么類型的體質,并從改善體質著手來維護健康,相應開展生活行為指導、養生保健和個性化健康管理勢在必行,這是當今富魅力、具前景的“治未病”新領域,也是中醫體質學展示特色和優勢的關鍵所在。
中醫體質辨識的原則: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對人的體質辨識必須遵循共同的原則,從整體觀點出發,全面審查其神、色、形、態、舌、脈等體征及性格、飲食、二便等情況,結合中圜臨床辨體論治的實際經驗進行綜合分析。其中包含整體性原則;形神結合原則;舌脈合參原則,此外,如性別、年齡、民族、先天稟賦、家族遺傳、居處環境以及性格類型、飲食習慣、疾病因素等,均與體質有關,臨床在辨識體質類型時亦需注意。?
體質判定后,實施個體化診療,貫徹“因人制宜”思想的具體實踐,根據不同體質類型或狀態,或益氣,或補陰,或溫陽,或利濕,或開郁,或疏血,以調整機體的陰陽、失衡傾向,體現“以人為本”“治病求本”的治療原則;及早發現、干預體質的偏頗狀態,進行病因預防、臨床前期預防、臨床預防,實現調質拒邪、調質防病及調質防變,對實踐中醫“治未病”等都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