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質現象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它與健康和疾病密切相關,在醫學起源時期就出現了對體質的認識。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公元前377年)在其所著的《論人的本性》一書中提出“體液說”,認為人體有四種體液—血液、黏液、黃膽汁和黑膽汁,它們的組合構成了人體的“特質”。中醫對體質的論述始于《黃帝內經》,書中對體質的形成、體質的特征與分型以及體質與疾病發生、發展、預后及治療的關系等均有論述。
中醫體質學理論體系是在歷代醫家有關體質理論與臨床應用經驗和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經過整理、提煉,逐漸成型并完善。20世紀70年代始,王琦與盛增秀等明確提出了“中醫體質學說”的概念,并于1982年出版了部專著—《中醫體質學說》,奠定了現代中醫體質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基礎。隨著醫學研究從以“病”為中心轉向以“人”為中心,“體質學說”得到了普遍重視。
基因組研究的巨大成就,神經信息學的迅速興起,復雜科學、非線性理念的不斷滲透等,多學科交融正揭示著對生命、健康與疾病的全方位理解。而中醫體質學的發展為中醫學和多學科交融、與其他醫學的對話、和新興科學的接軌創造了條件。人類基因組的研究和分子生物學的飛速發展,為中醫體質學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機遇。中醫體質辨識儀指出它與基因組等現代科技前沿領域有很好的結合點,有利于多學科的交叉與滲透,形成新的學科增長點。從分子水平有助闡明中醫體質的物質基礎和中醫藥改善體質的科學內涵。中醫體質與中藥指紋譜的研究被認為是中醫領域中有希望與現代生物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兩個重要方面,有望成為中醫現代化研究的突破口。中醫體質學屬于生命科學范疇,對生命現象、體質差異規律進行深入揭示與探討,將促進中醫學與多學科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