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體質辨識儀的發展與中西醫結合
中醫體質辨識儀目前分型的依據不太統一,但歸納起來無不為功能的、代謝的與結構的三類。從意義上來分則為兩類,一類是直觀的、淺表的、現象的,如面色、毛發、皮膚、腠理等。一類是理性的、深層的、根源性的,如基礎代謝率及多種激素水平等。之所以形成目前兩類分型依據并將西醫的概念運用其中,是綜合了中西醫體質分型的優缺點而確定的,中醫“取象比類”的思維往往習慣從表象的收集中直接概括出事物的本質,如果加上西醫還原分析的方法,能夠從更深層次進行闡述和論證,那么既可發揮其優勢又可使其更加客觀化,標準化,從而有可能與西醫實現有機地結合。
中醫體質辨識儀的研究與中西醫結合中醫體質學的研究,首先涉及體質概念的闡述>,而中醫體質學概念的表述,在不同程度上參考了西方體質學的概念。因為體質現象是人類生命活動過程中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它與疾病的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重視人類群體中個體的差異性,研究人體的差異規律,不僅是古代中醫學家而且也是西方古代及現代醫學家、生理學家、哲學家一直孜孜以求的問題,他們從不同角度,試圖對人體差異作出闡述及分類,以求把握群體的差異規律。其中有古希臘希波克拉底的“體液說”(提出人體內以血液、黏液、黃膽汁和黑膽汁A種體液作為分類),德國克瑞都麥氏“體型說”(依據個體的體格形態與生理狀況,從精神病角度將人體分為A種類型),德國康德“血質說”(將人群根據血液質量的不同劃分為冷血質等A型),其他還有俄國巴甫洛夫的“神經類型說”,美國謝爾頓的“胚胎說”等等,以上都各自偏重個體行為表現、心理特征的研究,多屬心理學范疇。古代中醫學家根據人的形態、功能、心理等方面的特征,綜合地、動態地、整體地來認識人體的差異現象,直觀地用于指導臨床。現代中醫體質學說的形成,是綜合參考了西方體質學的概念、分類及中醫學對體質的認識和現代醫學先進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概念表述為體質是由先天遺傳和后天獲得所形成的形態結構、機能活動方面固有的、相對穩定的個體特性。
中醫體質辨識儀一方面,要將研究的重點從外因轉向內因,從局部轉向整體,從以還原分析為主轉向系統綜合為主。另一方面,由于體質學目前尚處于“唯象論”階段,雖然勾畫了理念框架>;并利用了不少現代科學研究材料作為論證,但大部分認識來源于臨床宏觀的直覺思維,有時還會有些靈感思維的色彩,這在體質診斷過程中較為明顯。所以還需更多地結合現代西醫學的微觀研究的方法,進行研究。
顯而易見,體質概念作為中西醫共同認可的一種現象,其發展必須借助中西醫結合的思想及研究方法,只用中醫或只用西醫來進行研究,都是不。
中醫體質分型的研究與中西醫結合除了概念之外,體質分型是各種體質學說的核心部分,分析了體質學的概念之后,如果沒有提出新的體質分型,則不能認為提出了什么體質學說。國外體質分型大多是按體質人類學測量數據分型的,而現代中醫體質學的分型,大都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并結合大量臨床而確定的,在此過程中常常運用中西醫結合思想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