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體質辨識系統中醫基礎理論學科內涵與外延
學科內涵,是指構成學科的全部特征,能反映學科的特性和本質,使其區別于其他相關學科;學科外延,是指學科對應的可感知,或可想象到的任何專業知識領域的總和。
1.中醫基礎理論學科的內涵
(1)中醫基礎理論學科的研究對象中醫基礎理論學科的研究對象是“以人為本”,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統一性,人體內部的形體、精神的高度和諧,重視養生在維護健康方面的作用;人體在疾病狀態下的正氣的主導作用包括白穩態、白調整、自修復以及邪正盛衰的動態變化,以及在防治疾病的過程中的“治病求本”的境界。
(2)中醫基礎理論學科的認識論中醫基礎理論學科以象思維、系統思維、辯證思維作為原創思維方法,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基礎——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注重宏觀觀察,主張整體聯系,強調功能特點;并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的知識體系,形成古今結合、東西方文化相互滲透的認識方法。
(3)中醫基礎理論學科的研究內容中醫基礎理論學科的研究內容,是關于人體生命、健康、疾病相關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規律的知識體系。主要研究內容包括氣論、陰陽、五行、藏象、精氣血津液、經絡、體質、病因、病機、養生、預防、治則和五運六氣等內容。
2.中醫基礎理論學科的外延
(1)中醫臨床診治的基本原理臨床各科中所包含的對疾病與證候認識的沿革、疾病與證候相關的病因病機和治則治法研究等,屬于中醫基礎理論學科的外延。從臨床實踐出發,在實踐中提升和創新中醫基礎理論,又回歸臨床實踐,對中醫理論體系學術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2)中藥方劑的基本理論中醫藥學一脈相連、血肉相關,中藥的性味、歸經、升降浮沉理論,方劑的配伍、作用原理等皆來自中醫基礎理論知識體系,只有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才會發揮中藥方劑防治疾病的大效能。
(3)中醫學術流派和傳承從《黃帝內經》時代肇端,至宋金元時期、明清時期的中醫各家學術流派,諸如“醫經派”“經方派”“脾胃論”“相火論”“邪氣發病”“溫疫論”“瘀血論”等,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對推動中醫基礎理論的突破和創新做出了巨大貢獻。
(4)多學科領域的交叉《黃帝內經》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底蘊,吸取天文、歷法、物候、數學等當時先進的自然科學技術精華,與中醫學理論和實踐結合,堪稱楷模,F代,引進多學科的理論體系及其研究方法,有效應用于中醫基礎理論的學術創新,促進學術進步,是中醫基礎理論科學研究的必然途徑。二、中醫基礎理論的傳承與創新中醫基礎理論的傳承和創新,是國家醫療衛生保健事業、中醫藥學術發展和現代化、國際化的重大需求,是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傳承中醫藥學理論體系和實踐是學術創新的基礎,創新要體現中醫藥學的優勢與特色。以“繼承與創新并重,中醫中藥協調發展,現代化與國際化相互促進,多學科結合”為基本原則,推動和促進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的發展。